Get Adobe Flash player

::台灣壺藝軒::官方網站

雲南茶山總匯

雲南最全茶山總匯

雲南古茶山名錄

西雙版納古茶山

勐臘縣攸樂古茶山

勐臘縣倚邦古茶山

勐臘縣莽枝古茶山

勐臘縣革登古茶山

勐臘縣蠻磚古茶山

勐臘縣易武古茶山

勐海縣布朗古茶山

勐海縣巴達古茶山

勐海縣勐宋古茶山

勐海縣賀開古茶山

勐海縣南糯古茶山

勐海縣帕沙古茶山

勐海縣南嶠古茶山

勐海縣曼糯古茶山

景洪市小勐宋古茶山

西雙版納其他古茶山

普洱市古茶山

景東縣老倉福德古茶山

景東縣金鼎古茶山

景東縣漫灣古茶山

景東縣御筆古茶山

景東縣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鎮沅縣振太古茶山

鎮沅縣老烏山古茶山

鎮沅縣田壩古茶山

鎮沅縣勐大古茶山

鎮沅縣馬鄧古茶山

景谷縣文山古茶山

景谷縣秧塔古茶山

景谷縣南板黃草壩古茶山

景谷縣聯合龍塘古茶山

景谷縣團結古茶山

墨江縣須立貢茶古茶山

墨江縣龍壩古茶山

墨江縣通關古茶山

墨江縣壩溜古茶山

墨江縣迷帝古茶山

墨江縣景星豪門古茶山

寧洱縣困鹿山古茶山

江城縣國慶古茶山

瀾滄縣景邁古茶山

瀾滄縣邦崴古茶山

瀾滄縣文東古茶山

普洱市其他古茶山

臨滄市古茶山

雙江縣勐庫大雪山

雙江縣冰島古茶山

雙江縣壩糯古茶山

雙江縣懂過古茶山

雙江縣勐庫十八寨

鳳慶縣古墨村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團結村大尖山古茶樹群

鳳慶縣魯史鎮羊頭山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魯史鎮古平村古茶樹群

鳳慶縣魯史鎮沿河村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魯史鎮龍竹山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小灣鎮錦秀村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小灣鎮香竹箐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小灣梅竹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洛黨四十八道河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洛黨瓊岳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大寺大河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大寺岔河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大寺平河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三岔河柏木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鳳慶萬明山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雪山鎮黃竹林箐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新華牛尖山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腰街星源古茶樹群落

鳳慶縣勐佑阿里侯山古茶樹群落

永德縣曼來古茶園

永德縣放牛場古茶園

永德縣忙肺古茶園

永德縣團樹團山古茶園

永德縣玉華古茶園

永德縣平掌古茶園

永德縣小幫貴古茶園

永德縣鳴鳳山古茶園

永德縣梅子箐古茶園

永德縣木瓜寨古茶園

永德縣底卡古茶園

永德縣武家寨古茶園

永德縣德黨鎮棠梨山

雲縣幸福鎮大宗山

雲縣愛華鎮黃竹林箐古茶樹群落

雲縣大丙山古茶樹群

雲縣湧寶鎮古茶樹群落

雲縣茶房鄉古茶樹群落

雲縣大朝山古茶樹群落

耿馬縣芒洪山古茶樹群

耿馬縣大青山古茶樹群落

鎮康縣大山古茶樹群

鎮康縣馬鞍山古茶園

臨翔區南美古茶園

臨翔區昔歸古茶園

臨翔區邦東古茶園

臨翔區大石古茶園

臨翔區馬台茶區

滄源縣單甲大黑山

滄源縣糯良大黑山

保山市古茶山

寧縣黃家寨古茶園

昌寧縣石佛山古茶樹群

昌寧縣茶山河村保家窪子古茶樹群

昌寧縣沿江羊圈坡野生古茶樹群

昌寧縣聯席芭蕉林野生古茶樹群

昌寧縣聯席破石頭栽培型古茶樹

昌寧縣楊柳茶山

昌寧縣德昂寨古茶園

昌寧縣五峰山

隆陽區阿貫山古茶園

隆陽區道人山古茶園

施甸縣擺馬村古茶園

陵縣鎮安古茶園

騰沖縣壩外古茶園

騰沖縣上營文家塘古茶園

騰沖縣高黎貢山古茶樹群

保山市其他古茶山

玉溪市古茶山

元江縣南溪原始森林

新平縣者竜鄉哀牢山古茶樹

紅河州古茶山

綠春縣騎馬壩鄉瑪玉村古茶園

綠春縣牛孔鄉古茶園

元陽縣勝村鄉東觀音山

屏邊縣大圍山古茶山

紅河縣古茶山

金平縣金河鎮哈尼田村古茶園

文山州古茶山

麻粟坡縣金廠鄉古茶園

廣南縣九龍山古茶樹群

廣南縣羊窩大山古茶樹群

馬關縣古林箐鄉古茶園

楚雄州古茶山

永平縣古茶山

南華縣古茶山

雙柏縣古茶山

曲靖市古茶山

師宗縣大廠鄉古茶園

富源縣富源縣古茶園

德宏州古茶山

路西市勐嘎鎮古茶園

梁河縣大廠鄉古茶園

瑞麗市弄島鄉茶園

潞西市香菜塘村茶園

潞西市三台山茶園

潞西市江東鄉茶園

盈江縣勐弄鄉古茶園

昭通市古茶山

鹽津縣老林茶山

鎮雄縣古茶山

------------------------------------------------------------------------------------------------------------

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

保山市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

這四大茶區位於雲南省西部和南部邊陲,分佈在瀾滄江兩岸,

與緬甸、老撾等國家接壤。

 

普洱,其實正是一種特定地理區域才有的茶。

據2008年最新頒布的國家標準《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

(GB/T22111—2008),普洱茶定義為:

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

並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加工工藝製成,

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

 

這意味著要想稱為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藝製成外,

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原料和加工都必須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

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

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

這四大茶區位於雲南省西部和南部邊陲,分佈在瀾滄江兩岸,

與緬甸、老撾等國家接壤。

 

正是在這片少數民族聚居的神秘區域,被論證為茶的發源地。

可以說,目前全世界被稱為“茶”的飲品,

都是由雲南傳出去的。而明清兩代,正是普洱茶形成並走向輝煌的時代,

大規模、有組織的種植栽培型茶樹,

也正是在這兩朝完成的歷史壯舉。如今,

在瀾滄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經歷了歷史滄桑和自然災害的古茶園依然鬱鬱蔥蔥,或成片分佈,或單株散生。

整個雲南還存有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面積27萬畝以上。

 

  西雙版納版納茶區綜述

 

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千畝

(十二,傣語讀為“西雙”,“版納”,意為“千畝”,

即一個徵收賦役的行政單位)。

整個西雙版納現有古茶園8.2萬畝,

分佈於兩縣一市的19個鄉鎮100多個村寨之中。版納茶區是普洱生產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區域之一。轄2縣1市,即勐海縣、

勐臘縣、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廠”就誕生於勐海,

而清代名重一時的“六大茶山”主要分佈於勐臘縣

(只有其中的攸樂茶山位於景洪市)。

西雙版納古茶山分佈(瀾滄江以東6座,以西8座)

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於瀾滄江以西的勐海縣佔7個,以東的勐臘縣佔5個,景洪市有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江東。古茶樹樹齡從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數在200-500年之間。

古六大茶山:

 

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分別為:易武(慢撒)、

倚邦、蠻磚、革登、莽枝、攸樂。

版納境內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產區,也是當時內地了解普洱茶的窗口。

關於六大茶山的具體所指,史籍記載略有出入,綜合來說有易武(漫撒)、

倚邦、蠻磚、革登、莽枝、攸樂。面積約兩千多平方公里,分佈於西雙版納的東部,瀾滄江東岸。

 

  茶山名:易武(慢撒)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

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

 

古樹產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風寨、

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樹等。

 

茶山歷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種植茶樹,

明末清初之後,隨著六大茶山聲名鵲起,大量外地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

早期慢撒地區茶葉生產貿易量很大,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轉至易武。

清末時一些普洱茶歷史上著名的茶莊開始出現,

如鴻慶號、同慶號、同興號、安樂號、乾利貞號等等。

 

古樹現狀: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產量最大。

清朝後期以來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

目前易武茶區保留有少量沒有矮化的分散古樹和大量矮化的古樹茶園。這些茶園自然環境相對較好,保證了茶的山場氣韻。不過因為易武茶成名早,

古樹存在過度採摘和養護不當的情況,近年來茶質有所下降。

加之市場上仿冒品較多,需仔細甄別。

 

茶質特色:易武茶湯水柔和順滑,口感清甜,苦澀感較弱,回甘較好。

有“茶中皇后”的稱號。

 

  茶山名:倚邦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像明鄉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

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佈。

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樹產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樹等。

 

茶山歷史:倚邦茶區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樹。

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為貢茶,令倚邦茶聲名遠播。有“吃曼松,

看倚邦”之說,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樹現狀:倚邦茶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大葉種和小葉種茶樹混生。

在曼拱、倚邦、麻栗樹等地還保留有小規模的古茶園,

其中不乏中小葉種古樹。名聲較大的曼松茶區,因為歷經破壞,

古樹存量很小。這也是曼松古樹一茶難求的原因。

在零售市場出現的可能性為零。

 

茶質特色:倚邦古樹茶因為有中小葉種原因,苦味很淡,澀比苦略顯,

回甘較快,香氣獨特,微有蜜韻。其中曼松茶苦澀不顯,

湯質甜滑飽滿,杯底留香幽長。

茶山名:蠻專,亦稱“曼莊”

釋義:“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臘縣像明鄉南部,東部與易武茶區接壤,

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樹產地: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等

茶山歷史:曼專種茶歷史悠久,清代時已有盛名,《本草拾遺》和《滇海虞衡志》

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歷史上茶園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時多賣給易武茶號加工,

“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古樹現狀:綜合來說,

蠻專茶區是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中古樹資源保存最好的茶區。

不僅老樹保留較多,生態環境保存的也較好,基本沒有經過矮化。

但是近年來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勢頭,比如為了增加產量,

砍伐茶園的大樹以增加光照,這會對茶質產生不好的影響。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厚滑,山野氣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

回甘快而持久,苦澀較輕,喉韻深沉。

 

  茶山名:革登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像明鄉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之間。

海拔1300米左右。

 

  古樹產地:值蚌、新發

 

茶區歷史: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普洱府志》記載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

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壞較為嚴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樹現狀:古茶園歷經破壞,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來被清理出來,

大小葉種混生。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好,湯質順滑。

 

  茶山名:莽枝

 

釋名:“(諸葛亮)埋銅(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像明鄉安樂村,

海拔1400米左右。

古樹產地: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

茶區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種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清初,

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清雍正時期因為牛滾塘事件與土司發生矛盾,

引發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從而帶來六大茶山以至於整個普洱茶的繁榮時期。

 

古樹現狀:莽枝古茶山歷經破壞,存留已經不多,

而且存在為了增加光照來增加產量,破壞古茶林中大樹的情況。

古樹茶品質有明顯下降。

 

茶質特色:與革登茶類似,茶氣稍遜。苦澀較弱,回甘較快,

杯底香較好。

 

  茶山名:攸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

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海拔575至1691米,

平均氣溫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龍帕、司土老寨、麼卓、巴飄等

 

茶山歷史:傳說基諾人是諸葛亮軍隊的後裔,

基諾山種茶的歷史非常久遠。清代攸樂山產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

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興”茶磚就是用攸樂茶製作的。

 

古樹現狀:古茶園多分佈於1200米至1500米之間,面積約3000畝,

幾百年的古樹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來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

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澀略重,回甘較好,山韻明顯,水質略薄。

 

  後起八大茶山

 

後起的八大茶山,位於瀾滄江以西,從北往南,分別為:曼糯、勐海勐宋、

南糯山、帕沙、賀開、布朗山、景洪勐宋;巴達在西部。

 

茶山名:曼糯

 

茶山地理:勐海縣最北端,屬勐往鄉勐往村,同普洱的瀾滄和思茅區交界。

這裡是瀾滄江出普洱市、進入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

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樹產地:主要有三個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歷史:這裡曾是勐海通往瀾滄的古道,歷史上曾經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

後來勐海通往瀾滄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區逐漸衰落。

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樹資源。

 

古樹現狀: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經過較大破壞,很多古樹被砍掉種糧食。

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畝左右。茶山環境歷經破壞,植被比較單一。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清晰,苦澀明顯,回甘較慢,香氣較濃郁。

 

  茶山名:勐宋(勐海)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宋鄉,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

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其中那卡茶區海拔1600米,

保塘茶區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安、南本、保塘新砦、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那卡(臘卡)

 

茶山歷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區之一,

那卡也是版納最負盛名的產區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漢人遷入經營茶葉生意。

大曼呂等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園,

成為勐海茶廠的重要原料來源。

 

古樹現狀:勐宋地區的古茶園目前還有3000畝左右。

其中以那卡茶的最為出名,保塘茶區保護的最為完好。

那卡古茶園種植密度較大,其中有一定小葉種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畝。

保塘古茶區與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佈密度較低,散佈在森林裡。

還保留了一定量較粗大的老樹。

 

茶質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樹茶普遍茶香純正,苦澀明顯,

山野氣韻強,回甘較慢。

 

  茶山名:南糯山

 

  釋名:“(產)筍醬(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

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6-18度。

 

古樹產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歷史:南糯山種茶歷史悠久,享有盛名,

傳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曾在此種茶,雖係傳說,

但古濮人種茶的歷史則十分久遠,後來哈尼人遷入南糯山開始種茶,

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樹王即是歷史的證明。

在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後,這裡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

民國時期這裡是雲南機器製茶的發祥地。

八十年代大規模開發茶園時對古樹有一定的破壞。

 

古樹現狀:目前南糯山古茶園約12000畝,

是版納地區最為著名和麵積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園分佈在9個自然村,

由於分佈較廣,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區別以半坡老寨的茶最為出名。

由於代經歷史變遷,南糯山古樹,矮化老樹,台地茶並存,

古樹茶品質有所下滑。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回甘較快,山野氣韻較顯。

傳統上南糯山茶香氣較飽滿,苦澀明顯,近年來苦澀較弱,香氣較不顯。

 

  茶山名:帕沙

 

  釋名:“一座山,一條河”

 

茶山地理: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南帕沙村,處於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

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樹產地:帕沙新砦、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幹、老端等。

 

茶山歷史:帕沙村唐宋時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種茶,

目前仍保留相當數量古樹。

 

古樹現狀: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園有2900畝左右,

每個寨子都有一定數量的古樹資源。幾百年樹齡的古樹存量很多,

大樹成片,基本未經矮化,保護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樹茶較為出名。

 

茶質特色:帕沙古樹苦澀明顯,但可以化開,清甜亦顯,生津明顯 山野韻足。

 

  賀開古樹群

茶山名:賀開

釋名:“最先看到太陽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勐混鎮賀開村,

北連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區,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腑望勐混壩子。

海拔1400-1700米。

 

古樹產地:曼弄新砦、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蚌、曼囡等

 

茶山歷史:賀開拉祜屬古羌人餘脈,很早就在賀開一代種茶。

當地人以諸葛亮為茶祖,每年有儀式祭拜。當地還流傳這古茶樹的傳說。

近代賀開也是版納較為著名的茶區之一。

 

古樹現狀:賀開現有連片古茶園9000畝以上,分佈於賀開、

曼蚌2個村委會7個寨。賀開古茶園在西雙版納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

具有一定觀賞價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間有十幾株樹齡近千年的大茶樹。

古茶園自然環境保護較為良好。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略有苦澀,苦澀化甘較快,山韻明顯。

 

  茶山名:布朗山

 

  釋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南與緬甸接壤。

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7度。

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對海拔較低,約1200米。

 

古樹產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歷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後裔,

濮人在雲南種茶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

目前在老曼娥寨還保留有較大規模的古茶園。

班章古樹在本世紀早期開始逐漸為人所知,從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顯特點,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稱譽,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場價格的重要參考點。

 

古樹現狀: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園兩千多畝,

以老班章樹齡較老,自然環境保護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當數量的古樹。

老曼娥寨的古茶園面積更大,有三千畝以上。總體來說,

當地人為維護老班章聲譽,茶園生態保護和管理不錯,但和大多數名山一樣,

存在過度採摘的情況,茶質有所下降。

 

茶質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壯,滋味濃烈,苦澀明顯,生津回甘快而持久,

茶氣明顯。老曼娥茶與老班章類似,苦澀度更重,化開時間更慢。

 

  茶山名:勐宋(景洪)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位於景洪市大勐龍鎮勐宋村,位於景洪市最南端,

也是雲南緯度最低的古茶區,海拔1500-1800米。降雨適中。

 

古樹產地:勐宋大寨、苗鋤山、曼遷老寨、曼家坡坎、曼窩科、曼加干邊、

曼加角、曼賣窯等

 

茶山歷史:勐宋村的村民小組大部分是愛尼人(哈尼支系),

曼傘村老寨是布朗族,種茶都有久遠歷史。曼遷老寨附近的古茶園中,

存有樹齡十分古老的古茶樹。清朝時這裡的茶曾上供土司。

 

古樹現狀:作為中國最南部的古茶山,因為其地理位置偏僻,

勐宋茶區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目前仍有五千畝古茶園,長勢良好。

勐宋茶分為甜茶和苦茶,甜茶苦澀淡而苦茶味極苦,長久不化,

本來不被村民用於出售,現在已成為版納古樹中之名品。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香氣飽滿,湯質厚重,杯底香強,甜茶苦澀較短,

回甘較快;苦茶苦澀明顯,回甘較弱。

 

  茶山名:巴達

 

  釋名:“仙人腳印”

 

茶山地理:勐海縣西部,原屬巴達鄉,今屬西定鄉,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

海拔1580-2000米。

 

古樹產地:曼邁、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歷史:巴達茶的出名主要是因為1962年發現的巴達野生大茶樹,

為雲南成為世界茶發源地做出了貢獻,

勐海茶廠在巴達地區也有規模龐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實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

巴達的栽培古樹茶資源也很優秀,是當地的布朗族先民種植的,

章朗古寨已有超過1400年曆史。

 

古樹現狀:巴達章朗、曼邁等地的古樹茶園自然環境保存較好,

茶園與森林共生,古茶樹自然生長,大多沒有矮化,有少量小葉種。

古茶園共有兩千畝以上。

 

茶質特色:山韻飽滿,香氣純正,苦澀明顯,湯中有甜,回甘快而明顯。

 

  版納茶區總結

 

初步了解了十四茶山的情況,我們可以對版納茶區做以概括。

版納茶區的茶茶質厚重,湯質較飽滿,除了部分小葉種外,苦澀明顯;

古樹茶氣明顯,山韻突出。這是和瀾滄江下游的氣候和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的,

版納茶區在普洱茶區中溫度較低,光照較強,

這導致茶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較高,苦澀感較明顯,班章、曼娥的霸氣,

小勐宋苦茶的苦澀都和這有直接關係。

 

版納茶區古樹的樹齡以100-500年之間為多,

對普洱茶來說正是產量適宜的時候,但有些山頭因成名較早,過度採摘的情況比較明顯,這直接導致了茶質的下降。同時也因為歷史上知名,

版納茶區古茶園遭到人為破壞的情況也比較多,

這包括對古樹直接破壞和破壞自然環境對古樹間接的影響。

但在一些較為偏遠地區還是存留了一定量生態環境較好的茶園,

這是難能可貴的。

至於有些山頭因為利潤驅使和無知,

使用除草劑和葉面肥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這些個別現象嚴重影響了古樹普洱的聲譽,

不過近些年隨著下游市場對古樹原生態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種面貌應該會逐漸好轉。

 

普洱市綜述

 

普洱市是因普洱茶而更名的城市(原名思茅)。

事實上,作為雲南第一大市的普洱,無論從歷史,

還是現有的普洱古樹資源來看,都和普洱茶有著不解之緣。

普洱市境內古樹茶麵積達83187公頃,約合124萬畝。

其中野生茶樹居群78633公頃,是普洱茶產區中最大的;

古茶山12123公頃(2006年普查數據)。

 

從景谷3540萬年前的寬葉木蘭化石(茶樹遠祖),

到鎮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樹王,再到邦葳的過渡型茶樹王,

還有樹高最高(27米)的孟連勐馬鎮臘福野茶。

普洱市擁有最為多樣的珍稀普洱古樹資源。從最大的無量山野生茶樹居群

(16534公頃,分佈於景東縣錦屏鎮至鎮遠縣勐大鎮),

到最大的栽培古茶山景谷文山古茶山(1112公頃),

再到景邁山的千年萬畝古茶園。

普洱市也擁有極為豐富的野生茶居群和古茶園資源。

 

普洱市是雲南最大的市,佔地面積45385平方公里,轄九縣一區。

我們將按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分為三個大的地區來分別敘述:

分別是位於東南的墨江、寧洱、思茅(區)、江城片區;位於中北部的景東、

鎮沅、景谷片區;和西南部的瀾滄、孟連、西盟片區。

普洱市的古茶山資源極為豐富,介紹中我們仍然選用以大函小的方式,

如果您聽說的茶山沒有在大的分類中出現,

那應該會在大茶山的產地一欄中找到踪影。

另外這裡所說的古茶樹標註的下限為樹齡100年,有些產地沒有被收錄,

可能是由於樹齡的緣故。

 

墨江、寧洱、思茅(區)、江城古樹茶分佈

 

須立貢茶古茶山、龍壩古茶山、通關古茶山、壩溜古茶山、迷帝貢茶古茶山、

景星豪門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國慶古茶山

 

  須立貢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墨江縣聯珠鎮,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氣溫16.9-18℃。

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茶山歷史:須立貢茶在清代為皇家貢茶,聯珠鎮是茶馬古道上著名驛站。

 

主要產地:菜園、班中、碧勝、勇溪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643公頃,呈塊狀分佈,代表品種有菜園村的大葉綠茶、

碧勝村的須立貢茶等。

相比較而言菜園村茶園的管理比須立貢茶所在的碧勝村要好一些,

長勢更強。碧勝村的須立貢茶園內保存了一定樹齡比較老的古樹,

是清代貢茶的原產地。

 

  龍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墨江縣通關龍壩鄉,海拔1300-1700米,

常年平均氣溫15.0-17.9℃。年降水量1350mm。土壤為紅壤和黃紅壤。

 

主要產地:竜賓、勐裡、大乜多、竜場、打洞、石頭、曼婆

 

古樹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287公頃,茶園管理一般,長勢中等。

 

  通關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墨江縣永平鎮,海拔1520-1820米,常年平均氣溫14.9-16.8℃,

年降水量1391mm。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永平、新武、景壩、畢庫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287公頃,呈塊狀分佈。

代表品種有永平村大葉綠茶和新武村大葉綠茶,茶園管理一般,長勢中等。

 

  壩溜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在墨江縣壩溜鄉。海拔1630-1885米,常年平均氣溫11.9-16.4℃,年降水量2197mm。土壤為紅壤。

 

主要產地:老朱、聯珠、老彭、罵尼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247公頃,呈零星和塊狀分佈。

代表品種有老朱寨瑪玉茶和聯珠村羊八寨瑪玉茶。茶樹分佈密度較小,

管理中等,長勢強。

 

  迷帝貢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在墨江縣新撫鄉。海拔1300-1940米,

常年平均氣溫14.2-18.3℃,年降水量1293mm,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界碑、新塘、班包、那憲

 

茶山歷史:明神宗時期已開始種茶,清代進一步發展,

成為茶馬古道驛站之一。原稱米地茶,因為成為清代貢茶受皇帝喜愛,

故稱“迷帝”茶。界碑趙氏家族曾保留有皇家所賜“歲俸京師”牌匾,

文革時遺失。

 

古樹現狀:古茶山面積195公頃,代表品種為界碑村迷帝貢茶,

最大的老茶園有300多畝。

 

茶質特色:迷帝茶苦澀明顯,回甘較快,茶香清揚,有少許蘭香,

山韻明顯。

 

  景星豪門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與墨江縣西部景星鄉,北迴歸線附近。海拔1530-1990米,

常年平均氣溫14.2-16.9℃,年降水量1360mm。土壤為紅壤、黃棕壤、紫色土。

 

  主要產地:新華、景星、正龍

 

茶山歷史:景星有數百年種茶歷史,解放前有景星茶廠,

是墨江茶廠的前身。

 

古樹現狀:現有古茶山283公頃,呈塊狀和零星分佈。

代表品種有新華村大團葉綠芽茶和景星村中葉茶。

景星茶園經過歷年的開發種植,茶園中古樹和小樹混栽,老

樹大都經過矮化處理,芽頭明顯增多。

 

茶質特色:苦澀明顯,略有甜味,香氣較弱,生津回甘明顯,山野韻不顯。

 

  困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寧洱縣寧洱鎮,海拔1090-1640米,常年平均氣溫16.5-19.0℃,

年降水量1700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主要產地:寬宏、西薩、謙崗

 

茶山歷史:困鹿山原作困盧山,是清代貢茶產地之一,

寬宏村的哈尼人種茶歷史超過400年。

 

古樹現狀:茶園多在村寨邊,糧茶間作。代表品種有寬宏村困鹿山大葉茶,

西薩村大葉茶,還有當地俗稱的細葉茶屬於白毛茶一種。

寬宏村古茶園有古茶樹372棵,樹齡400年以上,大葉種和小葉種共生,

這種成片的未經矮化的古茶園比較難得,是明清普洱本地產茶的重要證明。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明顯,湯質飽滿、甜滑,苦澀較弱,回甘較快。

 

  國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於江城縣國慶鄉,海拔1100-1350米,

常年平均氣溫19.2℃,年降水量2360mm。氣候濕熱多雨。土壤為赤紅壤

 

主要產地:絡捷、麼等、田房、嘎勒、博別、和平

 

茶山歷史:江城歷史上是易武茶北山的必經之路,受六大茶山貿易影響,

江城很早開始種茶,在絡捷、田房等地種茶歷史都超過200年以上。

絡捷即是彝族語“茶葉”的意思。

 

古樹現狀:茶園都在村寨邊上,目前古茶山面積有387公頃,呈塊狀分佈,

代表品種有絡捷普家村老樹茶,田房村田房大樹茶。

國慶古茶呈不同樹齡混布,部分沒有修剪的老樹較為高大。

不同產地茶園維護情況不一。受易武茶價格上漲的影響,

與易武茶口感相似的國慶茶價格也有所上揚。

 

茶質特色:苦澀較弱,湯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飽滿程度較易武老樹略遜,

略顯不夠醇厚。

 

  景東、鎮沅、景谷古茶樹分佈

 

雖然普洱市北部傳統上並非最著名的普洱茶產地,

但是伴隨哀牢山千家寨茶樹王的發現,人們的目光開始逐漸關注這裡,

而隨著人們對野生和栽培型普洱茶古樹群落的了解逐漸增多,

人們對這片土地的興趣也越來越大。

 

雖然現在普洱茶研究的很多課題還遠未到下結論的時候,

但是我們仍然有很多理由鎖定無量山脈、哀牢山西坡和瀾滄江中游、

者乾江、威遠江水系周圍為普洱茶資源最為豐富和最富潛質的地區,

這也是茗壽堂最為重點關注的區域之一。

 

老倉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灣古茶山、御筆古茶山、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烏山古茶山、田壩古茶山、

勐大古茶山、馬鄧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黃草壩古茶山、

聯合龍塘古茶山、團結古茶山。

 

老倉福德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東縣北部的安定鄉和文龍鄉,無量山東坡,

海拔1600-2100米,常年平均氣溫11.6-14.6℃,降水量1280-1390毫米,

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夾有未風化砂礫。

 

主要產地:迤倉、中倉、外倉、河底、民福(以上為安定鄉),

邦崴(注:和瀾滄的邦崴不是一地)、邦邁、義昌(以上為文龍鄉)。

 

茶山歷史:老倉福德的古茶園、古茶樹和茶馬古道,

證明景東是普洱茶古老產區。

民國14年雲南省省長唐繼堯曾為“老倉茶”頒發優等獎。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463公頃,呈塊狀分佈,茶園大多在村寨邊。

代表植株有文龍鄉邦邁村的山茶,安定鄉迤倉村的勐庫茶。

老倉福德茶區種植密度低,管理粗放,產量相對不高,

但這反而使老倉福德茶保留了較高的品質。

 

茶質特色:老倉福德茶雖然樹齡不很高,但茶氣充盈,湯質飽滿,

回甘持久,有無量山北部茶的山韻特點。

 

  金鼎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無量山西坡景東縣林街鄉及景福鄉,

海拔1800-2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0.6-14.6℃,降水量1292-1413毫米,

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土壤沙性較重。

 

主要產地:巖頭、龍洞、箐頭、丁帕、清河(以上屬林街鄉),金雞林、

公平、岔河、勐令(以上屬景福)。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320公頃,呈零星塊狀分佈。

代表植株有景福鄉金雞林村金雞林茶和林街鄉巖頭村大盧山茶。

金鼎是無量山古茶區之一,茶樹密度較低,管理粗放,普洱茶品質優良。

目前百年以上古樹尚有近千畝。

 

茶質特色:苦顯澀弱,苦能化甘,湯質飽滿,山韻明顯。

 

  漫灣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東縣漫灣鎮,無量山西坡。海拔1700-2300米,

常年平均氣溫13.6-14.6℃,降水量1291-1307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夾有未風化石礫。

 

主要產地:漫灣、安召、溫竹等。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205公頃,呈零星塊狀分佈。

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和溫竹村茶。本區同樣是無量山古茶區之一,

茶樹密度稀,管理粗放。漫灣也是優質的普洱茶產區。

 

茶質特色:苦顯於澀,苦能化甘,山野韻明顯。

 

  御筆古茶山

 

茶山地理:無量山東坡的景東縣文井鎮和錦屏鎮。海拔1700-2000米,

常年平均氣溫13.6℃,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為紅壤,沙性較重。

 

主要產地:山心、丙必(長地山)、清涼村(以上屬文井),

山沖、黃草嶺(以上屬錦屏)。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279公頃,呈塊狀分佈,茶園多在村寨邊。

代表品種有文井鎮山心村茶,錦屏鎮山沖村生態茶。茶園管理一般,

樹勢生長較強。御筆古茶山現有百年以上茶樹近千畝。

 

茶質特色:苦澀較重,回甘較快,回甘明顯,澀能生津,山韻一般。

 

  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東縣龍街鄉、大街鄉、花山鄉,哀牢山西坡中上部。

海拔1300-2100米,常年平均氣溫12.6-17.6℃,年降水量1180-1320毫米。

土壤有赤紅壤、紅壤、黃棕壤。

 

主要產地:東山、和哨(以上屬龍街),大街、氣力、三營(以上屬大街),

文崗、營盤、撇羅、文岔、蘆山(以上屬花山)。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457公頃,呈塊狀和零星分佈,茶園多在村寨邊,

部分和糧田間作。代表品種有花山鄉蘆山村大石房野茶,

龍街鄉栘衣樹村荃麻林大樹茶。茶樹零星種植,管理較好,長勢較好。

本區是哀牢山古茶區,同時也是歷史上普洱茶北上大理的重要通道,

保存有部分茶馬古道遺跡。

 

茶質特色:苦顯於澀,苦能化干,湯質飽滿。

 

  振太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振太鄉,無量山西坡,海拔1377-1857米,

常年平均氣溫16.0-18.4℃,年降水量865-127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

紅壤、紫色土。

 

主要產地:山街、抬頭、界碑、興隆、塘房、沙河、文怕、長安、

小寨、黃梨。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883公頃,呈零星塊狀分佈。

此古茶區種茶歷史超過250年,大多在村寨邊,

 

 

  老烏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按板鎮,海拔2057-2240米,

常年平均氣溫14.1-15.2℃,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

土壤為紅壤、黃棕壤。

 

主要產地:文立、羅家、那布等。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417公頃,呈塊狀分佈,茶園多在村寨邊,

代表品種有文立村文立大茶樹。老烏山是高海拔無量山系代表,

當地彝族種茶歷史超過500年,茶葉品質優良。

 

茶質特色:老烏山茶湯質飽滿,茶氣渾厚,山韻悠長,香氣低沉。

是優質的高海拔高古普洱茶品種,也是栽培與過渡型高齡古樹的重要產區。

 

  田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田壩鄉和按板鎮。海拔1770-1816米,

常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1180-1215毫米。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

 

  主要產地:

 

老海塘、茶山箐、民強、瓦橋(屬田壩),聯盟(屬按板)。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200公頃,呈塊狀分佈。茶園多在村寨邊,

代表品種有民強村的大葉茶。百年以上古樹尚有數百畝,茶園管理中等,

長勢較強。

 

  茶質特色:

 

山韻明顯,湯質飽滿,杯底香顯,苦顯澀弱。

 

  勐大古茶山

 

茶山地理:鎮沅縣勐大鎮,海拔1428-1910米,常年平均氣溫15.8-18.1℃,

年降水量920-191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主要產地:大井、文況(砍盆箐)、文蒙、文開、文卜。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252公頃,呈塊狀分佈,多在村寨邊,

茶園管理較差,茶葉品質優良。代表品種有文況村砍盆箐茶。

砍盆箐茶外人知之不多,但在當地享有盛譽,價格一路上漲。

 

  馬鄧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鎮沅縣者東鄉,海拔1760-1810米。常年平均氣溫16.2℃,

年降水量1118-1205毫米。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主要產地:麥地、馬鄧。

 

茶山現狀:馬鄧古茶山清嘉慶年間開始種茶,現有古茶山面積約117公頃,

呈塊狀分佈。代表品種有麥地村的大綠茶和馬鄧村的老馬鄧茶,

茶園管理一般,長勢較好。馬鄧茶是鎮沅傳統名茶,綠茶茶質醇厚,香氣明顯,享有盛譽。

 

茶質特色:杯底留香,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湯中帶甜。

大麥地茶和馬鄧茶類似而苦澀稍顯。

 

  文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分佈於景谷縣景谷鄉,海拔1610-2010米。

常年平均氣溫20.3℃,年降水量1296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文山(文山頂、大石寺)、苦竹山、景谷(即小景谷)、

文召、雲盤、文聯、團山、文東。

 

茶山歷史:小景穀種茶歷史久遠,

最為人稱道的是清末名人紀襄廷在景谷推廣種茶,除了大面積種茶扶貧,他又在小景谷開辦恆豐源茶莊,使小景谷漸成重要的普洱茶集散地。

當年紀襄廷時代的茶樹現在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品種優良,產茶品質出色。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1112公頃,呈塊狀分佈。

代表品種有文山村勐庫茶和雲盤村紅橄欖茶。茶園管理中等,長勢較強。小景谷茶區是資深普洱茶人比較關注的區域,古茶園分佈廣泛,

茶樹生長狀態較好。在苦竹山、文山頂等地保存了一些樹齡較高,

品質較好的古樹。

 

茶質特色:山韻較好,湯質飽滿,香氣幽長,回甘較好,湯中帶甜,

甜中有涼。

 

  秧塔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縣民樂鎮,海拔1110-1780米,常年平均氣溫18.7℃,

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主要產地:大村、白象、桃子、民樂。

 

茶山歷史:秧塔白茶是少數有明確史籍記載的普洱貢茶之一,

在清代名重當時,貢內廷者稱白龍鬚。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114公頃,呈塊狀分佈,代表品種為大村秧塔大白茶,

白象村大葉子茶。茶園管理中等。

秧塔白茶作為世界最古老的白茶樹種尤為珍貴,可稱是母樹級的茶品。其他兩三百年的普洱茶樹和一兩百年的白茶分佈也很廣泛。

 

茶質特色:香氣濃郁,甘香明顯,回甘細膩。

 

  南板黃草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縣東部鳳山鄉和正興鎮,海拔1710-2350米,常年平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黃草壩(大尖山)、平田、順南、南板。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面積458公頃,呈塊狀分佈。

代表品種是平田村的細紅茶。黃草壩茶山大小葉種共生,

村寨邊的大樹茶和山坡上的野放茶都有,茶樹長勢較好,品質優良。

 

茶質特色:黃草壩茶香氣幽長,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湯質飽滿。

 

  聯合龍塘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谷縣威遠鎮,海拔1510-1760米,常年平均氣溫20.1℃,

年降水量1341.8毫米,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

 

  主要產地:龍塘、聯合。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335公頃,呈塊狀分佈,

代表品種有龍塘村大葉茶和聯合村大葉茶。長勢較好,品質優良。

 

團結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谷縣永平鎮團結村,海拔1090米,常年平均氣溫20℃,

年降水量141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

 

  主要產地:團結。

 

茶山現狀:團結茶山主要是漢族,茶樹樹齡以一兩百年老樹為多,

現有古樹茶山面積198公頃,呈塊狀分佈,代表品種有團結村剛榨茶。

茶園管理一般,長勢較好。

 

  西盟勐梭龍潭

 

  瀾滄、西盟、孟連古茶樹分佈

 

傳統上瀾滄、西盟、孟連被稱為邊三縣,因為地處偏僻,

所產的普洱茶並不受人重視。近年來隨著邦崴過渡型茶樹王的發現,

瀾滄的古樹茶開始浮出水面。而號稱“千年萬畝”的景邁山古樹茶獨特

的香氣為世人所知,又引發了人們的追捧,

好在景邁地廣茶多,尚不至於過分炒作。

其實邊三縣的古樹資源並不僅限於此,隨著對古茶樹研究的深入,

我們開始關注大黑山系,這是一片和哀牢山、

無量山一樣充滿寶藏的神奇之地。這裡的生態環境是全雲南保存最好的,

 

景邁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東古茶山、東卡河古茶山、臘福古茶山、

芒中古茶山、佛殿山古茶山

 

  景邁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景邁縣惠民鄉,是現存最大的古茶山之一,

海拔1100-1570,常年平均氣溫16.5-19℃。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

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古樹產地:景邁(大平掌)、芒景、芒洪、勐本、芒埂、翁窪、

翁基、老酒房等。

 

茶山歷史:據景邁山緬寺碑記載景邁山大面積種茶歷史超過1300年;

而據布朗族史料,種茶更早在1800年前。

布朗先祖叭岩冷的傳說則更為久遠。在建國初,

景邁茶曾被布朗族頭人獻禮給毛主席。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1095公頃,呈塊狀分佈。

代表品種有芒景村的芒洪古茶和景邁村古茶。

景邁山自然環境保護較好,茶樹基本沒有經過人為矮化,和其他樹木混生,

這也是景邁茶獨特香氣的原因之一。同時景邁山高齡古樹(500年)

存量較大,是我國十分珍貴的古樹茶資源地。

 

茶質特色:乾茶、茶湯、杯底香俱佳,山韻優雅,苦澀明顯,

回甘快而持久。湯質飽滿。

 

  邦崴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瀾滄縣富東鄉,海拔1640-1780米,常年平均氣溫15.5-16.5℃,

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土壤為紅壤。

 

  古樹產地:那東、小壩、南滇。

 

茶山歷史:那東一代拉祜族種茶有幾百年曆史,

而邦崴古樹的知名主要是因為邦崴村的過渡型茶樹王的帶動。

1992年和1993年國內和國際兩次研討會確認了過渡型茶樹王,

成為中國是普洱茶源產地的直接證據。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211公頃,茶樹多在村寨邊分散分佈,

代表植株有那東村那東老茶樹和小壩村大平掌大茶樹。

邦崴過渡型茶樹王也在此茶山中。

 

茶質特色:苦澀較明顯,回甘較快,香氣幽長,山韻明顯,生津明顯。

 

  文東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於瀾滄縣文東鄉,海拔1740-1970米,常年平均氣溫14.5-16.0℃,年降水量1200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古樹產地:小寨、帕賽、水塘、栘(木+衣)樹。

 

茶山歷史:小寨佤族種茶歷史超過五百年,帕賽漢族種茶也有近五百年曆史。

 

茶山現狀:現有古茶山96公頃,呈塊狀分佈。茶樹散生,茶糧間作。

古樹、小喬木、新茶混種。代表品種有小寨村老茶樹,帕賽村老茶樹。

茶樹長勢較好,品質優良。

 

茶質特色:苦澀明顯,蘭香高揚,多泡之後猶在,不輸景邁,

回甘較快,湯質飽滿。

 

  東卡河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瀾滄縣東朗鄉大平掌村,距離縣城21公里。

海拔1550米。土壤為黃沙壤。

 

茶山現狀:茶樹生長與村邊山樑和山坡上,多數與林木共生,

生態環境良好。古樹大都自然生長,沒有人為矮化。

 

茶質特色:苦較明顯,回甘較快,茶香高揚,湯質飽滿,湯中帶甜。

 

臘福山古茶樹

 

  臘福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孟連縣勐馬鎮臘福村,海拔1570米。離邊境只有幾公里路程。

土壤為黃棕壤。

 

茶山現狀:熟悉普洱茶山的人可能會聽說過臘福大黑山野生茶,

而對臘福大寨附近的栽培型古樹了解較少。臘福古茶分佈較為分散,

以舊寨周圍為多。保留了一些樹齡較老的古茶樹,綜合品質較好。

 

茶質特色:山韻較強,苦澀較重,香氣明顯悠長,湯中帶甜,回甘較好。

 

  芒中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孟連縣娜允鎮景吭村,海拔1020米。

 

茶山歷史:娜允古鎮是孟連宣撫司所在地,土司府至今保存完好。

芒中的古茶園即是孟連傣族土司的御用茶園。

 

茶山現狀:芒中古茶園雖然茶樹並不高大,但是生態環境較好,

茶樹和其他樹種共生,採摘適量,保證了茶樹的品質。

 

茶質特色:山韻較強,苦澀較弱,苦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飽滿。

 

  佛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於西盟縣西部,年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近3000毫米。

海拔1700-2200米。

 

茶山現狀:西盟佛殿山一代的野生古茶近年來引起關注,從初步考察來看,

無論就面積還是樹齡,都是屈指可數的。除了野生古樹茶,

佛殿山也發現了一些過渡型古茶樹群落,

這些茶樹群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

 

茶質特色:香氣沉穩幽長,苦澀明顯,回甘較快而持久,湯質飽滿。

 

  普洱市總結

 

普洱市因為面積較大,縱跨北迴歸線,其古樹茶也呈現多樣化的特色。

南部江城等地的茶山和版納東部茶區的茶質十分接近,柔和內斂。

西部瀾滄等地的茶則香氣凸顯,回味悠長,有著很好的市場競爭力。

北部景東、鎮沅等地的茶山場純正,茶氣充盈,

隨著大家對茶氣的認知逐漸加深,必然會為更多的人所關注。

景谷茶區歷史悠久,香氣口感俱佳,不乏頗具規模的古茶山,

也代表了未來市場的方向。其他像西盟、孟連等地,

雖然佔地較小,名氣不大,但其良好的自然環境為其後市的發展埋下伏筆。

 

  臨滄古樹茶分佈

 

臨滄市是雲南省第一產茶大縣,傳統上以滇紅和綠茶(滇青)為主,

魯史古鎮演繹了茶馬古道上的傳奇,

而鳳慶(順寧)茶廠創制的滇紅也為雲南茶贏得了歷史的輝煌。其實,

臨滄也蘊藏著大量豐富的普洱古樹資源,

鳳慶小灣鎮香竹箐的3200年古茶樹王便是古代先民種茶的明證。

而散落在各地大量的古茶園和野生古樹茶群落,

對普洱茶迷來說更是資源豐富的寶庫。雖然以丙島(冰島),

昔歸為代表的古樹茶已經嶄露頭角,

風頭甚至壓過版納那些歷史悠久的名山普洱,但我們應該看到,

臨滄的古樹資源遠不止於此。在永德、雲縣、雙江等地的大山深處,

依然有很多待發掘的古樹資源。

 

相比較於版納和普洱市的普洱茶資源,

臨滄境內的古茶山的詳細資料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備,這裡做以概況性的介紹,

並把一些古茶山的名錄附於後面,以備大家參考。

 

  臨滄市因臨瀾滄江而得名。境內共有茶園總面積130萬畝,其中,

野生古茶樹群落40萬畝,栽培型古茶園65萬畝(百年以上古茶園9萬多畝)。

臨滄是著名的下關茶廠沱茶原料的最重要的供應地,

也為昆明茶廠、勐海茶廠提供大量的優質茶葉。

很多名茶的背後都有臨滄料的影子,臨滄茶是不折不扣的幕後英雄。

 

  臨滄

 

臨滄下轄1區7縣,各區縣均有大片的古樹資源,按茶葉產量排名,依此為:

鳳慶、雲縣、永德、雙江、耿馬、臨翔區、滄源、鎮康(按2009年產量)。

以下簡述各地的情況。

 

  鳳慶—位於臨滄北部

 

境內古茶樹資源5.6萬畝,鳳慶縣的鳳山、勐佑、大寺、三岔河、

雪山等地均有上千畝的栽培古茶園,詩禮鄉古黑村也有古茶樹。

 

鳳慶香竹箐大茶樹,位於小灣鎮華峰村,樹齡高達3200年,

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樹齡最長、樹幹最粗的人工栽培大茶樹。

 

作為雲南產茶第一大縣,幾乎全縣皆適宜種茶。歷史悠久,

出產歷史上著名的“太華茶”。鳳慶茶廠,曾經是我國紅茶標準的製定者。

產生國家級良種:鳳慶大葉種。

 

茶馬古道重鎮魯史有數百年的歷史,青龍橋更是茶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

 

  雲縣—位於臨滄東北部

 

野生大茶樹分佈於每個鄉鎮,較為著名的有:

幸福鎮大宗山(蔑笆山村)1.5萬畝,湧寶鎮堂梨樹村1600畝,

漫灣鎮的大丙山1000餘畝,愛華鎮黃竹林箐等。

 

位於漫灣鎮的白鶯山,在大丙山中部,被稱為“古茶園自然博物館”,

古茶樹1.24萬畝。茶樹品種豐富,

展示了從野生茶樹到栽培茶樹不同階段的演變歷史。

 

  永德大雪山高大的古茶樹

 

  永德—位於臨滄西北部

 

距今約兩三千萬年曆史的茶樹始祖:中華木蘭在永德縣被發現

(茶樹是由寬葉木蘭經中華木蘭演化而來),歷史悠久的永德,

被稱為“萬茶歸宗”的地方。

 

永德也是雲南野生茶林面積最廣的縣,達到11萬多畝。

11個鄉鎮都有野生茶樹,尤其是明朗、烏木龍、亞練、大雪山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永德大雪山自然保護區(10萬餘畝野生古茶林)

和棠梨山原始森林(約1.5萬畝原始野生型古茶樹)。

忙肺茶山是永德縣的著名茶區,主要生長著勐板忙肺群體種,

樹齡基本在80年左右。

 

大雪山曼來古茶山、班卡鄉放牛場古茶山也較為有名。

 

勐庫古茶園

 

  雙江—位於臨滄南部

 

  全縣茶園面積6.8萬畝。其中勐庫鎮,被稱為普洱茶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

誕生於此的勐庫大葉種茶,是最有名的雲南大葉種茶。

 

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資源為勐庫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

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地處大雪山中上部,分佈面積約1.2萬畝,

勐庫大雪山野生茶樹群落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海拔最高、

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種群落。

 

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園位於勐庫鎮冰島村的冰島古茶園,

已有500年的歷史。

冰島茶的種植範圍主要是在雙江縣勐庫鎮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島村、

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方。

 

源於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的,

經過先民人工馴化而演變進化了若干野生栽培性品種,

分佈在臨滄境內廣大地區,尤以邦馬山脈一線為多。由北往南,

如章馱(屬臨翔區)、南美(屬臨翔區)、坡腳(屬臨翔區)、

冰島、勐庫等地。

 

  耿馬—位於臨滄西南部

 

野生古茶樹5.7萬畝,尤其在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內有3萬畝。

芒洪鄉的原始森林地帶也有古茶樹群落,如芒洪鄉大浪壩等地。

 

  臨翔區—位於臨滄中東部

 

古茶樹群落2萬畝,省級良種:邦東大葉茶源於邦東鄉,

野生茶樹分佈於南美鄉和邦東鄉大雪山等地,著名的昔歸、

忙麓等古樹茶即是產於邦東鄉。

 

  滄源—臨滄西南部

 

古老崖畫著稱於世,距今已3000多年曆史,畫有採茶情景。

古茶樹約3萬畝,單甲、糯良兩鄉最多,著名的有糯良鄉大黑山古茶山。

 

  鎮康—臨滄西部

 

古茶樹最有名的當數“鎮康大山茶”,明代灣甸茶最負盛名,

鎮康北部即屬於勐統灣甸茶區的一部分。

 

  保山極其他地區古樹茶分佈

 

保山已不屬於瀾滄江流域,在目前云南普洱茶生產地區來說,

保山所生產的曬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視。

但保山地區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區幷沒有完全開發,相對於西雙版納勐臘、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經被過度採摘的情況,此地區的茶質仍然十分厚質飽滿。

古茶樹分佈面積近1.5萬畝,

栽培古茶園分佈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是騰沖壩外古茶園,

上營文家塘古茶園和昌寧漭水鄉黃家寨古茶園。尤其是高黎貢山系的古樹,

口感雖然未有超過其他三大茶區的特色,但其陽剛的茶氣,

純正的山韻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古樹茶資源。

 

此外,在德宏、紅河、文山等地州,均有古茶樹分佈。如德宏州的潞西、

瑞麗、梁河;紅河州的元陽、金平;文山州的廣南、馬關、

麻栗坡等等。儘管這些地區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分佈面積不大,

但卻分佈著雲南較多的茶組植物種類。